今考名方十八首,说证用药,可为初学之启蒙也。又曰∶血寒则止,血热则行。
陶尚文治一人,伤寒四五日,吐血不止,医以犀角地黄汤、茅花汤治之,反剧。又云∶阴盛发躁,欲坐井中,吴茱萸汤,甚者四逆汤加葱白。
此表里俱虚,气不归元,煎,和其胃气,则收阳归内,而身凉矣。此手太阴、少阴药也。
寒束于表,阳气不得泄越,故上逆;气并于膈。盖心是神机开发之本,胃是水谷充大之标,标本相得,则膻中、气海之宗气盈溢,分布四脏三焦,上下中外无不周偏;若标本相失,宗气虚耗,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,不周于五脏则喑。
易老意曰∶证虽有表里之殊,而无阴阳之异,传经者皆为阳邪,一于升阳散热、滋养阴脏,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矣。 咸寒有毒,乃食血之虫,能通肝经聚血,最难死,虽炙为末,得水便活,若入腹中,生子为患,田泥和水饮下之;虻虫即蚊虫,因其食血,故用以治血,二药险峻,世人罕用,故更制代抵当汤。